《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1-01 点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从2007年开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增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内容之一而增加的一门课程,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它的开设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教育的目标是将人培养成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怎样培养人?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在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阶段,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在三个方面对于人生观的培养起到引导作用:

1.可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

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由清初“康乾盛世”到近代走向亡国灭种深渊,历史给大学生以很好的启示:一个民族不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就要落后;一个国家不能主动变革,跟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节拍,就要被抛弃。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盘,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避免或减少在人生道路上走弯路。

2.可以帮助大学生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中,出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的“身卑未敢望国忧”,有的“难酬蹈海亦英雄”,有的“一筐炸弹奋当先”,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人的事迹所体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价值取向,以及他们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事迹,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可以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3.可以引导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

在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百年历史中,仁人志士面对困难所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挫折所体现的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死亡所表现的英勇无畏精神,面对个人得失所体现的先国家后个人的奉献精神,面对灾黎遍野所体现的人道主义关爱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当代大学生奋发上进、珍惜和关爱生命的精神源泉。

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中国近现代史是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好教材。中国历史跨入近代,是以悲剧形式开场的。这一延续了上百年的悲怆历史使人愤怒、压抑,并进而沉思、奋起,这是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一个独特元素。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主人翁意识

历史是由群众创造的,个体是群体的一员,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书写着历史。从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叫响“振兴中华”,再到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代做起”,都是历史主人翁意识在不同时期的体现。伟人与凡人、历史与现实对同一问题异口同声的回答,清楚地表明了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角色和作用,这对于大学生培养历史主人翁意识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

2.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主人翁意识的存在是增强历史责任感的前提,当主人翁意识转换成一种责任意识后,就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近现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要求中国人民需要为此付出百倍努力。通观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看到为了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无数仁人志士或离家别舍或抛洒热血。他们以“我以我血荐轩辕”、“去留肝胆两昆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悲慨壮歌书写丹青。今天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英烈的事迹将激励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地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

3.可以增强历史紧迫感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年中屡被西方列强欺侮的历史,可以了解在被侮辱与被侵略的年代里,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摆脱亡国灭种危险,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现代中国虽然赢得了民族独立和尊严,但是,我们在很多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为了不让近代屈辱历史重演,为了国家强盛和民族的尊严,我们需要以一种“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来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早日达到共同富裕。这种历史紧迫感将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而达到进一步加强。

三、强化大学生现代意识

现代意识是指人们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主要包括竞争的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忧患意识等。中国近现代史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强化大学生的现代意识。

1.从反面来看,中国近现代之所以落后,是与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政策密切相关

当西方在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从而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清政府为了统治需要,却走上闭目塞听、闭关自守之路。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了在清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顽固、排外、保守的官僚文化和对外政策,结果使得中华帝国与西方国家之间产生巨大差距。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不虚心学习,缺乏强烈忧患意识而不能励精图治,最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深渊沦陷。

2.从正面来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中国三次重要的历史巨变之一

这次历史巨变是在“十年文革”造成巨大创伤、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限于僵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的背景下开始的。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积极地全方位地参与世界竞争,不仅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展示自己,也请进来吸收世界优秀的思想文化。通过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由贫穷走向富裕,更使民族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忧患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

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可以充分地说明一个道理: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民族必须具备现代意识,否则将被现代社会所抛弃。在今天中国走向全面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在衣食无忧而思淫欲的节骨点,当代大学生是否具备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不仅关系到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定位,更关涉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能否早日到来。

四、培养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

1.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要求对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要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评价,任何超越时代背景,以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历史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例如对洋务派的评价就是如此。洋务派主要代表的手上都粘满了太平天国将士的鲜血,但他们兴办近代企业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创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进程的分析,可以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2]

2.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与社会环境相联系,并且常常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例如辛亥革命的失败,表面看是北洋军阀夺取胜利果实所致,但真正的原因是在于同盟会的组织能力不强、忽视对军队的建设和控制、对下层民众缺乏有力的动员及阶级阵线模糊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避免“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偏见。

3.可以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一个人将来成就的大小起着相当作用。中国近现代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纷繁复杂的历史、变化莫测的事件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提出和解答问题的独特材料。二是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虽然许多历史问题已有定论,但是历史教学不是教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三是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历史是逝去的社会,是过去信息的凝固。在分析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人们往往只看到历史的某一断面,不能立体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见木不见林,结果就难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全面中肯的评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辨证地思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近几年,大学教育改革获得了可喜进步,尤其在文理渗透方面获得了突破。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到现在仍然有些大学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细,课程设置过窄,注重培养专才而忽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结果使学生在人才激烈竞争中处于被动。而社会对工具理性的偏爱及对应用性学科的重视,也使得人文学科受到冷落,尤其在全国占比例最大的理工科院校更为突出。有学者认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保证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应该学好中文、数学、计算机、外语、历史和物理等6门课程。前四门是工具课,后两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帮助。这个观点很有见地。在目前全国各高校不具备普遍开设中国通史的情况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缺陷。该课在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近现代史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与当代中国联系最紧密的一门专业

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开设对于理工农医类大学生而言,可以弥补其历史知识方面欠缺;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可以在初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基础上,通过学习而不断巩固和提高已有的知识水平,并为学习文学、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打下更扎实基础。

2.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知识的欠缺

中国近现代史包容了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外交等诸多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在课本中不是专章讲授,也不是专门史,但为了提高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入了解,可以通过专题讲授的形式,深入分析,层层展开,借以丰富学生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弥补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欠缺。

3.可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中国近现代与世界近现代的风云变换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阔眼界,丰富世界历史知识,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的国际环境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把握世界变化趋势,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等几个方面素质的提高起着十分独特作用,因此,着力研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使其更好地发挥在素质教育中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