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13 点击:

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摘要:先秦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精神,“仁者,爱人”的社会和谐精神和讲求“君子慎其独”的个体身心的和谐三个方面。

关键词:先秦儒家;和谐;德育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从而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高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其德育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主力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一、先秦儒家“和谐”思想之表现

“和谐”一词源远流长,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概念。“和”一词在先秦儒家经典中可追溯到《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礼记》中“和”乃中正谐和之意,并极言其重要性,认为是“天下之达道”,只有“中和”,天地万物才能正常运转。《论语》中用“和”字达8次之多。最能表现孔子“和谐”思想的见《论语·学而篇》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认为“和”就是和谐、恰到好处之意,是他所提倡的“仁”、“义”、“礼”所能达到的社会效果,也是圣明君王治理国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也大力倡导和重视和谐的社会作用。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精神

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包含着多种意思:有宇宙观上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宗教观上的神与人的统一,伦理观上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在此,仅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上加以说明。这种“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两者并不是两个绝对分离的对立物,肯定人的至上价值并不会以否定自然本身的独立价值为前提。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是互相包含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融洽的关系。

“天人合一”并不是简单的“合”,人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并非盲目的顺从“天”。要求我们以理性的思维既要“知天”,也要“畏天”。“知天”即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利用自然;“畏天”即对自然界应该敬畏,要把保护“天”作为一种责任。若“‘知天’不‘畏天’,就会把‘天’看成一‘死物’,不了解‘天’乃是有机的、生生不息的刚健运行;‘畏天’而不‘知天’,就会把‘天’看成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而使人不能真正得到‘天’的恩惠。”①《礼记·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孔子也说“五十而知天命”,他们都要求知天命、守天道,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从农业“顺应天时”进而涉及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等问题,正体现了人们“知天”和“畏天”的统一。到东汉时期,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确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更是对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伦理思想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二)“仁者,爱人”的社会和谐精神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论语》中“仁”的出现次数达109次。孔子弟子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即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而“爱人”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并不是对其消极价值的容忍,“爱人”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是追求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即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爱人”应取譬于己,推己及人。所以孔子提出“爱人”的重要途径——“忠”、“恕”之道。“恕”,孔子自己定义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而“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自己要站得住还要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是宽容和以诚待人,孔子认为这才是实践“爱人”之仁道的最佳方法。

孔子的“忠”、“恕”之道和“仁者爱人”思想的本质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寻求建立一种和谐的伦理关系,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为了达到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还提出“忠”、“孝”、“礼”、“义”、“信”等伦理命题,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一系列道德内涵。这些伦理命题奠定了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史的基础,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命题。

(三)讲求“君子慎其独”的个体身心的和谐

儒家伦理道德精神讲求“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在社会处于不和谐的秩序中或兼济天下之志受阻时,儒家对和谐的关注又由社会转移到个人,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君子慎其独”出自《礼记·中庸》,此书用“慎其独”作为君子、有德之人的道德要求。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儒家道德修养的教科书,孔子提出了一系列个人修养的方法和要求,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等等。可见,孔圣人眼中的“君子”应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应是“文质彬彬”的,具有和谐的人格精神的。

总之,孔子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与“习”以达到人性的和谐,达到其倡导的仁人君子和理想人格。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人性论,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天性,但仅为“善端”,处于萌芽状态。因此,他从“性善论”出发,得出要重视后天修养,以达到人性的“善”与和谐。殊途同归,荀子从“性恶论”的角度认为仁义礼智都是后天形成的,更加注重个体后天的教化。孔、孟、荀这三位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以人性论为出发点,都充分肯定了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个体人性的完美与和谐。

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当代高校德育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过于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充实改革,或者过于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忽视了教学形式的改进。如,德育课智育化;注重规范教育,轻视道德实践等倾向。这样的德育并不能有效的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先秦儒家“和谐”思想为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行业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将其融入进德育的改革过程中,从而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与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作为自然界(环境)的主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适应、利用并改造它。当前我国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全球各地也普遍存在着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人口爆涨,等等,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给脆弱的生态环境敲醒了警钟。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严重的环境危机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功利心的趋势下,更多的是为了学习技术知识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提高,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教“人”如何处理与“天”(自然)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不好,“人”肆意地破坏“天”,怎么能有一个建设“和谐社会”的环境呢?所以,德育应该摄取这种和谐因素,将其写入德育教材或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的讨论,将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保护环境这一社会公德真正深入人心。教师应懂得国家关于环保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如何贯彻执行。应该掌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以及相关环保技能,并能够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同时,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可以利用与环保相关的节日,比如像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及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保护环境的文明使者,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板报、团组织生活等,加大宣传,让更多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来,营造环保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仁者,爱人”的社会和谐与人际交往教育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和谐与否。当代德育应该大力提倡儒家“仁者,爱人”的精神,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依赖群体而生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当代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而导致心理障碍,如像自闭症、抑郁、焦虑等。人际关系不和谐或是自身性格孤癖,不喜欢与人交流;或是受某种打击心理受伤而扭曲发展;或是受家庭、周围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要竞争就必须学会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如何合作的能力。继承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人际交往原则,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只要在交往中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习惯与价值,双方才会有愉悦满足之感;学会宽容,宽容即宽宏大量,对非原则的细枝末节问题不斤斤计较,真正做到以德报德、以德报怨;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关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会协调与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的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君子慎其独”的个体和谐与大学生身心教育

一个和谐的生命,总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具有关调查显示,240名受访大学生中,认为与自身不和谐的占总人数的39.2﹪。②由于种种内外压力,大学生无止境的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自杀、杀人,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扭曲,已经成为社会病,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道德沦丧,致使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对此,儒家的“修身”可以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大学时代正是接受德育、修养品性的最佳时期,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不大可能做到德智兼修,虽有进行德育的某些形式,但因为功课、作业、考试的分量实在太沉重了,使得德育进不了学生的内心,不可能在他们精神世界中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学校德育应该利用传统文化,把“君子慎其独”贯彻到德育中,将“慎独教育”和“身心教育”相结合,培养个体的道德批判思维能力和道德践履能力,学会去辨别“真善美”,从而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健全独立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韩钟文.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M].齐鲁书社出版社2003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0

[4]吴勇.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5]熊玉坤.关于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6]付洪涛.在高校化学教学中融人环保教育的实践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2012-03-1210:02:48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

摘要:先秦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精神,“仁者,爱人”的社会和谐精神和讲求“君子慎其独”的个体身心的和谐三个方面。

关键词:先秦儒家;和谐;德育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从而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高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其德育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主力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一、先秦儒家“和谐”思想之表现

“和谐”一词源远流长,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概念。“和”一词在先秦儒家经典中可追溯到《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礼记》中“和”乃中正谐和之意,并极言其重要性,认为是“天下之达道”,只有“中和”,天地万物才能正常运转。《论语》中用“和”字达8次之多。最能表现孔子“和谐”思想的见《论语·学而篇》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认为“和”就是和谐、恰到好处之意,是他所提倡的“仁”、“义”、“礼”所能达到的社会效果,也是圣明君王治理国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也大力倡导和重视和谐的社会作用。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精神

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包含着多种意思:有宇宙观上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宗教观上的神与人的统一,伦理观上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在此,仅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上加以说明。这种“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两者并不是两个绝对分离的对立物,肯定人的至上价值并不会以否定自然本身的独立价值为前提。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是互相包含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融洽的关系。

“天人合一”并不是简单的“合”,人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并非盲目的顺从“天”。要求我们以理性的思维既要“知天”,也要“畏天”。“知天”即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利用自然;“畏天”即对自然界应该敬畏,要把保护“天”作为一种责任。若“‘知天’不‘畏天’,就会把‘天’看成一‘死物’,不了解‘天’乃是有机的、生生不息的刚健运行;‘畏天’而不‘知天’,就会把‘天’看成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而使人不能真正得到‘天’的恩惠。”①《礼记·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孔子也说“五十而知天命”,他们都要求知天命、守天道,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从农业“顺应天时”进而涉及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等问题,正体现了人们“知天”和“畏天”的统一。到东汉时期,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确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更是对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伦理思想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二)“仁者,爱人”的社会和谐精神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论语》中“仁”的出现次数达109次。孔子弟子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即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而“爱人”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并不是对其消极价值的容忍,“爱人”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是追求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即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爱人”应取譬于己,推己及人。所以孔子提出“爱人”的重要途径——“忠”、“恕”之道。“恕”,孔子自己定义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而“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自己要站得住还要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是宽容和以诚待人,孔子认为这才是实践“爱人”之仁道的最佳方法。

孔子的“忠”、“恕”之道和“仁者爱人”思想的本质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寻求建立一种和谐的伦理关系,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为了达到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还提出“忠”、“孝”、“礼”、“义”、“信”等伦理命题,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一系列道德内涵。这些伦理命题奠定了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史的基础,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命题。

(三)讲求“君子慎其独”的个体身心的和谐

儒家伦理道德精神讲求“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在社会处于不和谐的秩序中或兼济天下之志受阻时,儒家对和谐的关注又由社会转移到个人,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君子慎其独”出自《礼记·中庸》,此书用“慎其独”作为君子、有德之人的道德要求。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儒家道德修养的教科书,孔子提出了一系列个人修养的方法和要求,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等等。可见,孔圣人眼中的“君子”应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应是“文质彬彬”的,具有和谐的人格精神的。

总之,孔子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与“习”以达到人性的和谐,达到其倡导的仁人君子和理想人格。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人性论,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天性,但仅为“善端”,处于萌芽状态。因此,他从“性善论”出发,得出要重视后天修养,以达到人性的“善”与和谐。殊途同归,荀子从“性恶论”的角度认为仁义礼智都是后天形成的,更加注重个体后天的教化。孔、孟、荀这三位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以人性论为出发点,都充分肯定了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个体人性的完美与和谐。

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当代高校德育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过于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充实改革,或者过于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忽视了教学形式的改进。如,德育课智育化;注重规范教育,轻视道德实践等倾向。这样的德育并不能有效的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先秦儒家“和谐”思想为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行业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将其融入进德育的改革过程中,从而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与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作为自然界(环境)的主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适应、利用并改造它。当前我国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全球各地也普遍存在着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人口爆涨,等等,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给脆弱的生态环境敲醒了警钟。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严重的环境危机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功利心的趋势下,更多的是为了学习技术知识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提高,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教“人”如何处理与“天”(自然)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不好,“人”肆意地破坏“天”,怎么能有一个建设“和谐社会”的环境呢?所以,德育应该摄取这种和谐因素,将其写入德育教材或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的讨论,将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保护环境这一社会公德真正深入人心。教师应懂得国家关于环保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如何贯彻执行。应该掌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以及相关环保技能,并能够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同时,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可以利用与环保相关的节日,比如像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及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保护环境的文明使者,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板报、团组织生活等,加大宣传,让更多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来,营造环保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仁者,爱人”的社会和谐与人际交往教育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和谐与否。当代德育应该大力提倡儒家“仁者,爱人”的精神,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依赖群体而生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当代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而导致心理障碍,如像自闭症、抑郁、焦虑等。人际关系不和谐或是自身性格孤癖,不喜欢与人交流;或是受某种打击心理受伤而扭曲发展;或是受家庭、周围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要竞争就必须学会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如何合作的能力。继承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人际交往原则,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只要在交往中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习惯与价值,双方才会有愉悦满足之感;学会宽容,宽容即宽宏大量,对非原则的细枝末节问题不斤斤计较,真正做到以德报德、以德报怨;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关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会协调与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的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君子慎其独”的个体和谐与大学生身心教育

一个和谐的生命,总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具有关调查显示,240名受访大学生中,认为与自身不和谐的占总人数的39.2﹪。②由于种种内外压力,大学生无止境的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自杀、杀人,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扭曲,已经成为社会病,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道德沦丧,致使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对此,儒家的“修身”可以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大学时代正是接受德育、修养品性的最佳时期,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不大可能做到德智兼修,虽有进行德育的某些形式,但因为功课、作业、考试的分量实在太沉重了,使得德育进不了学生的内心,不可能在他们精神世界中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学校德育应该利用传统文化,把“君子慎其独”贯彻到德育中,将“慎独教育”和“身心教育”相结合,培养个体的道德批判思维能力和道德践履能力,学会去辨别“真善美”,从而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健全独立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韩钟文.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M].齐鲁书社出版社2003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0

[4]吴勇.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5]熊玉坤.关于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6]付洪涛.在高校化学教学中融人环保教育的实践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