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初遇时的阳光与未来的刻度
李佳能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三等奖
夏末的风裹着最后一缕燥热,当我攥着泛着油墨香的录取通知书站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校门前时,鎏金校名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 —— 这是我与大学的第一面,像拆开一份裹着阳光的礼物,连心跳都慢了半拍,我不禁对校门上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几个字升起敬意。
初见:每一步都是新鲜的注脚
报到那天的场景,如今想起仍像浸了暖光的慢镜头。穿红色志愿服的学姐迎面走来,笑着接过我沉甸甸的行李箱说:“材环院的新生吧?跟我来。” 跟着她走到海源广场时,我的目光突然被台阶吸引 —— 层层石阶被岁月磨得温润,上面贴着 “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 的校训,字迹在阳光下透着厚重,好像藏着这所学校几十年的育人故事。
从报到处领到宿舍钥匙,我几乎是 “跑” 向十五栋宿舍。楼道里热闹极了:新生们的交谈声、行李箱滚轮的咕噜声,还夹杂着学生家长们的唠嗑声。推开门,正在整理床铺的舍友立刻回过头,笑着递来一瓶水:“刚入校别紧张,有什么问题就讲,同学之间就得互帮互助。” 推开宿舍窗,风里立刻飘来新食堂的香气 —— 米粉的鲜、油条的脆、豆浆的醇,还有打菜碗勺之间碰撞的脆响,一下就把 “大学” 的轮廓变得具体。我把《福尔摩斯探案集》《呼啸山庄》轻轻叠在书桌角,书脊上的烫金字在光下泛着暖光;又将缠好新拍线的羽毛球拍放在衣柜里面,拍框上的纹路还带着新货的质感 —— 这一刻突然懂了,大学不是试卷上的名词,是食堂的烟火气,是舍友的矿泉水,是学姐递来的行李箱把手,也是书页间夹着的、没写完感悟的便签纸。
放完行李,我又绕回海源广场。路过致远楼时,我特意驻足。顺着门前的台阶向上望,能看到师生们匆匆进出的身影:有人抱着厚厚的专业书,书页间夹着便利贴,脚步匆匆赶去教室;有人夹着蓝色文件夹,和同伴低声讨论着什么,应该是去开会;还有人背着双肩包,耳机里塞着线,大概率是去自习。我趴在门口的栏杆上看了好一会儿,恍惚间好像从他们的身影里,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 忙碌却充实,眼里闪着对知识的期待。
初探:工科生活的温柔褶皱
开学第一堂无机化学课,陆老师早已站在讲台前,手里握着一支粉笔,身后黑板上提前写好了 “无机化学” 几个工整的字。他转过身,先笑着自我介绍:“我是陆军建,你们这学期的无机化学老师。” 接着话锋一转,语气认真起来:“无机化学不难,但要‘走心’—— 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拿个好成绩没问题。” 我悄悄在笔记本上记下这句话,心里默默点头。可他又突然笑了:“但成绩不是全部,我不希望你们为了分数变成‘做题机器’,学化学要懂原理、会思考,这才是关键。” 陆老师的话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漾开涟漪 —— 原来大学课堂不只是 “讲知识点”,还藏着这样细腻的人文关怀,和高中时单一的应试节奏完全不同。
高等数学课则像一场充满逻辑趣味的探险。刘老师最擅长用 “新旧关联” 的方法导入新知。讲到 “函数的极限” 时,她拿起粉笔,寥寥几笔就在黑板左侧写下上一章 “数列的极限” 的论证过程,又在右侧留白:“来,大家对比下,这两者的定义、推导逻辑,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一样?” 话音刚落,台下立刻响起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书页翻动的哗啦声,偶尔还夹杂着小声讨论:“你看这个‘任意给定’,是不是和数列极限里的一样?”“不对,函数极限里多了个‘趋近于 x0’……” 没过多久,一阵恍然大悟的 “哦 ——” 声此起彼伏,不少人笑着拍了拍脑袋,原来难点就藏在 “新旧对比” 里。刘老师看着我们的反应,眼底满是笑意:“高数确实有难度,但别怕,学会‘迁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就能找到它的奥妙。” 那天课后,我对高数少了一分畏惧,多了许多想探索的兴趣。
第一次进无机化学实验室是在开学第七周。虽然还没领到专属的白大褂和乳胶手套,但我握着烧杯的手依然格外小心 —— 老师说过,这些仪器是探索化学奥秘的 “宝贝”,比课本还金贵。清点仪器时,我逐个核对:烧杯有没有裂痕、滴管的胶头严不严实、量筒的刻度清不清晰;洗涤仪器时,更是按照老师教的 “一刷二冲三润洗”,连烧杯内壁的水膜都要仔细检查。实验结束后,我把仪器归位时,不小心碰了下试管架,赶紧伸手扶住,心跳都快了半拍。走出实验室时,夕阳正好斜照进来,落在实验台上的试剂瓶上,泛着淡淡的光 —— 突然明白,做实验不只是 “按步骤来”,更是对科学的敬畏,对细节的较真。
课余的时光总带着松弛的暖意。清晨的操场最是惬意,我总习惯提前半小时来跑步。红色塑胶跑道在晨雾中泛着温润的光,脚踩上去时,能听到轻微的 “咯吱” 声,像跑道在和我 “打招呼”。跑到香樟林旁的弯道时,风会卷着树叶的清香扑过来,带着点露水的湿润,瞬间驱散早起的困意。偶尔能捡到一片边缘泛着浅黄的完整樟叶,叶脉清晰得像画出来的,我会小心翼翼夹进随身带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里当书签 —— 叶子的纹路,恰好和书页里的文字相映成趣。
下午的羽毛球场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我和新认识的同学背着球拍赶过去时,场地上已经有几对在打了。羽毛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轻盈的弧线,时而俯冲,时而高挑,我们跟着球跑、跳、挥拍,汗水很快浸湿了球衣。有人喊 “注意网前吊球!”,有人笑 “你这正手击球得再转点腕,不然没力气!”,场边的笑声混着球拍击球的 “嘭嘭” 声,格外热闹。累了就坐在场边的长椅上,喝着冰镇汽水,聊起刚读完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你说福尔摩斯怎么能从那么多细节里,找出凶手的线索啊?”“就是啊,太执着了!” 我突然接过话头:“咱们学材料不也一样吗?得像福尔摩斯那样,慢慢摸清金属、化学物质的‘脾气’,才能搞懂它们的性能。” 话音刚落,大家都笑了,风里满是少年人特有的、对未来的憧憬。
睡前的时间,是属于外国名著的。我总爱靠在床头,就着台灯的暖光读几页。读《简・爱》时,会为简 “我和你有一样的灵魂,一样的内心” 的宣言眼眶发热,佩服她的坚韧与独立;读《福尔摩斯探案集》时,会对着书中隐藏的线索琢磨半天,偶尔还会和舍友争论 “你觉得这个细节是不是伏笔?”。遇到喜欢的句子,我会抄在笔记本上,比如福尔摩斯说的:“在案件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看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细节,又是如何分析的。” 这些文字像小小的火把,每次为高数题头疼、为实验步骤困惑时,翻开笔记本看看,就又有了继续向前的力气。
展望:以材科之名,刻下成长
现在的我,还在慢慢适应大学的节奏:早上在食堂二楼买一碗热乎的牛肉米粉,汤头鲜得能暖到胃里;上课前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占个前排位置,方便记笔记;傍晚在操场跑两圈,待汗水浸湿后背,再去羽毛球场和同学打一局;睡前读几页外国名著,让思绪在文字里放松。没有耀眼的职务,也没有拿过荣誉,但这样平凡的日子里,藏着我和大学的点点滴滴,每一步都踏实。
我心中的大学生活,大概就是这样 —— 是实验室里盯着仪器、分析步骤的专注,是羽毛球场挥拍奔跑、肆意流汗的畅快,是操场跑道上一步一步、稳步向前的坚持,是睡前书页间流淌的、温暖的文字。走在香樟林里,风一吹,叶子落在肩头,偶尔会突然想起:未来四年,我要在这里,用无机化学的知识摸清物质的本质,用高等数学的逻辑搭建分析的框架,一点点探索材料科学的奥秘。听说学校有材料学科的校企合作项目,还有专门的无机化学分析实验室,我悄悄在笔记本上写下:“争取大二进实验室学习,先把无机化学和高数的基础打牢。” 这是我和大学的第一个约定,一笔一划,都藏着期待。
或许未来会遇到难懂的课程,比如复杂的材料力学;会遇到棘手的实验,比如反复调试却得不到数据;会有熬夜赶作业的疲惫,也会有听不懂课的焦虑。但此刻站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校园里,我一点都不怕 —— 因为每一次困惑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一步探索都是和大学的深度对话。就像跑步需要循序渐进才能提升耐力,阅读需要慢慢积累才能领会深意,我的大学时光,也会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坚持里,慢慢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风又吹过香樟林,一片浅黄的叶子轻轻落在我的肩膀上。我抬头看向致远楼的方向,夕阳正给它镀上一层金边。心里满是期待:这所大学,会陪我一起,把青春的刻度,刻在材料的微观纹理里,也刻在未来漫长的时光里。
联系电话:15292250293
电子邮箱:29547748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