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English | 旧版回顾
 
首页|学校概况|通知公告|招生政策|招生学科|导师信息|联合培养|资料下载|网上报名|研究生教育教学部
当前位置: 首页>>招生政策>>正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2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2011-10-22 16:38  

南人文科技学院

2012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参考书目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生可任选其中三门课程的试题作答)

植物学:《植物生物学》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遗传学:《普通遗传学》(第二版)杨业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肖浪涛、王三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邹冬生、廖桂平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出版。

植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出版;《植物育种理论与方法》官春云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出版。

土壤学:《土壤学》王果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847植物保护概论

《植物保护概论》,王正中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775植物化学保护

《植物化学保护》(第四版),徐汉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947农业植物病理学及农业昆虫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肖启明、刘二明、高必达主编,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农业昆虫学》丁锦华、苏建业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845作物育种学

《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植物育种理论与方法》官春云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

763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杨文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968作物栽培学及植物学

《作物栽培学总论》董钻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作物栽培学各论》杨文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植物学》贺学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植物学》李扬汉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农业信息化领域:

程序设计:《Visal Basic 程序设计》张林峰、羊四清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年出版。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萨师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06年出版。

网络技术与应用:无参考书目。

852农业信息学概论

《农业信息学》曹卫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733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萨师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934农业概论及程序设计基础

《农业概论》官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Visal Basic程序设计》张林峰、羊四清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年出版。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生可任选其中三部分作答)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第一版),方齐云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农村社会学部分:《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农村政策学部分:《农村政策学》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农业经济学部分:《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管理学部分:《管理学原理》(第一版)陈彤、章喜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年出版。

836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769农业经济学(二)

《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974管理学及农业政策学

《管理学原理》(第一版)陈彤、章喜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年出版;《农业政策学》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植物保护领域和作物领域考试科目(考生可任选其中三门课程的试题作答,每门课程50分)

植物学、遗传学、植物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土壤学

植物学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

绪论

一、植物及其多样性

二、植物学与农业的关系

第一章 植物细胞

一 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原生质的概念,组成及主要特点

二 细胞外被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三 植物细胞间的联络结构:纹孔和胞间连丝

四 细胞质及其细胞器,各类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五 细胞核的结构及其功能

六 植物细胞后含物的种类及其贮藏方式

七 细胞分裂的方式及特点,细胞分化及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第二章 种子和幼苗

一 种子基本结构和基本类型,种子萌发的基本条件

二 幼苗的类型及幼苗形态学特征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三章 植物组织

一 植物组织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二 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组织系统

第四章 营养器官——根

一 根的生理功能和基本形态

二 根尖的分区,根的初生结构及其特点

三 侧根的发生

四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五 根瘤与菌根

第五章 营养器官——茎

一 茎的主要生理功能和基本形态

二 芽的类型及叶芽的结构

三 茎尖的结构

四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及其特点

五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六 禾本科植物茎节间的结构特点

七 茎的生长特性与农业生产

第六章 营养器官——叶

一 叶的生理功能及其组成

二 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

三 叶的衰老与脱落

四 叶的生长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第七章 营养器官的整体性、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一 营养器官的整体性、功能的协同性及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二 营养器官的变态的概念、类型,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

第八章 生殖器官——花

一 花的组成及其基本形态

二 花芽分化

三 雄蕊的发育和结构

四 雌蕊的发育和结构

五 开花与传粉

六 受精,双受精的过程、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第九章 种子的发育、果实的形成及果皮的结构

一 种子的发育

二 果实的形成及果皮的结构

第十章 植物类群及分类

一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二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概述

1低等植物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类群

2高等植物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类群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分科概述

一 双子叶植物纲

二 单子叶植物纲

三 被子植物的起源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第二部分: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2、填空题;3、选择题;4、填图及绘图题;5、问答题

遗传学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

1、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2、孟德尔遗传规律

3、连锁遗传及遗传作图

4、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5、核外遗传

6、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7、基因突变

8、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第二部分: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10分)

2、判断题(10分)

3、选择题(10分)

4、问答题(20分)

植物生理学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

1. 植物生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高等植物细胞的特点

3. 植物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4. 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及其生理作用

5.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6. 植物的蒸腾作用

7.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8.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9. 叶面施肥及其优缺点

10. 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1. 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及其度量

12. 叶绿体及光合色素

13. 光合作用的机理

14. 光呼吸

15. C3、C4、CAM植物的光合特性

16.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7. 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18.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系统

19. 同化物运输的形式﹑速率和方向

20.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分配及调控

21. 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与测定方法

22. 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效应

23.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24. 植物的生长规律及周期性

25.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26. 植物的休眠

27. 植物成花的条件

28. 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

29. 果实的生长与完熟

30. 植物抗逆的生理基础

第二部分:基本题型

1、选择题;2、填空题;3、简答题;4、分析论述题

农业生态学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

农业生态学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生态系统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

第二部分: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2、判断题;3、填空题;4、简答题;5、论述题

植物育种学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

植物育种目标、植物育种方法和途径、种子生产基本原理和技术、育种试验方法

第二部分: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 2、填空 3、判断题 4、简答与计算

土壤学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

(一)土壤学基本原理

1.地学基础

2.土壤形成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3.土壤发生层与土体构型

4.土壤固相的物质组成:土壤粘土矿物与土壤有机质

5.土壤的主要物理性质

6.土壤的主要化学性质

7.土壤生物: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8.土壤养分:大量养分与中、微量养分

9.土壤分类: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

10. 土壤的分布规律: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规律

(二)我国南方的主要土壤类型:发生、分布、剖面性状与开发利用

1.铁铝土

2.水稻土

3.石灰土

4.紫色土

5.潮土

6.山地土壤

第二部分: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知识综合三》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农业信息化领域考试科目 (每门科目50分):

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

程序设计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Visal Basic 程序设计》张林峰、羊四清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年出版。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一)程序设计基础

考试内容:基本语法、基本结构、基本语句、数组、过程。

考试要求:

1.基本语法:掌握基本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等基本概念。

2.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掌握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特点、结构及简单应用,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

3.基本语句:掌握赋值语句、辅助语句(注释、暂停、结束)、分支语句、循环语句的语法,并能使用这些基本语句进行简单程序的编写。

4.数组:掌握静态数组、动态数组、控件数组概念、声明方法,能使用循环语句对数组进行操作。

5.过程:掌握Function过程和Sub过程的概念、使用方法;掌握形式参数和实际参数的概念以及参数的传递方式。

6.内部函数:掌握VB中常用的内容函数的功能及使用。

(二)常用控件的使用

考试内容:标准工具箱中常用控件及通用对话框。

考试要求:掌握标签、命令按钮、文本框,复选框、单选框、框架,组合框、列表框、滚动条、定时器、通用对话框等常用控件相关的属性、方法和事件,掌握用可视化的设计工具设计程序界面。

(三)可视化程序设计

考试内容:窗体界面设计、菜单与工具栏设计。

考试要求:掌握窗体的属性、事件和方法的控件,以及多重窗体的控制。掌握菜单(下拉式菜单与弹出式菜单)设计方法及运用,了解工具栏的基本设计方法。

(四)文件操作

考试内容:文件操作。

考试要求:掌握文件的概念,掌握顺序文件的打开、关闭与读写方法;了解随机文件的打开、关闭与读写方法。

第三部分: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填空题

3.程序分析

4.程序设计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萨师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06年出版。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一)数据库基本概念和原理

1、考试内容:

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库系统组成

2、考试要求:

掌握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本概念;

了解常用的数据库模型,掌握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二)关系数据库

1、考试内容:

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依赖,关系数据结构及形式化定义,关系完整性,关系代数,关系模式规范化。

2、考试要求:

(1)关系的数学定义,理解函数依赖的定义和相应的概念;

(2)关系模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3)关系的完整性规则,能够运用完整性规则判断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合法性;

(4)关系代数的各种运算;

(5)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三)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1、考试内容:

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更新

2、考试要求:

(1)SQL数据定义:定义、修改和撤消基本表,建立和撤消索引;

(2)SQL数据查询:SELECT语句的格式和各种用法;

(3)SQL数据更新:INSERT、DELETE、UPDATE语句的格式和用法。

(四)数据库设计和开发

1、考试内容:

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2、考试要求:

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重点掌握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能根据系统实际设计E-R模型,掌握从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方法。

(五)数据库安全保护

1、考试内容:

数据库恢复技术,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数据库的完整性控制。

2、考试要求:

(1)事务的基本概念,故障的种类,恢复的原理,日志文件的格式、内容和日志文件的作用,恢复的实现技术和恢复策略,数据库镜像;

(2)数据库安全性的含义和目的,数据库安全性控制采用的技术方法;

(3)数据库并发控制的含义和目的,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并发控制的主要技术,数据库的封锁机制;

(4)数据库完整性控制的含义和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完整性控制。

网络技术与应用

参考书目:无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叙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主要划分方法及其应用,特别是局域网与互联网的组成及主要应用特色。本课程包括五个部分: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规划管理和应用、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模式、以及相应各部分对应的网络编程应用。数据通信技术是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和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是本课程的核心部分,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模式是本课程向网络应用方面的延伸,使本课程与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的结合更加直观。通过相应内容的学习与编程测试,有助于理解相关的较抽象的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并为理解计算机组网全过程所需基本技能打下理论基础。

一、 考试内容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要求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及分组交换技术

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协议与划分层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体系结构。

重点是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协议与划分层次及数据通信与分组交换技术。难点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协议与划分层次。

3)物理层的定义、作用及相应接口标准

物理层是数据通信的重要内容,在计算机网络实现中占有很重要地位。要求掌握物理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信息复用技术,了解EIA-232-E接口标准,同步光纤网SONET和同步数字系列SDH。重点是掌握物理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信息复用技术。

4)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及相应协议的理解

理解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重点是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理解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HDLC。了解选择重传ARQ协议,因特网的点对点协议PPP。

5) 网络互连的作用

局域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它日益成为局域网用户通向广域网和其他局域网的窗口,而在开放网络互联的环境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局域网的互联要求也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掌握网络互联技术成为网络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重点掌握路由器在国际互连中的作用,因特网的国际协议IP,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6) 运输层主要协议

要求理解运输层在网络体系中的作用,掌握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控制协议TCP。

7) 应用层的主要应用

要求理解应用层在网络体系中作用,网络应用的多样性决定了应用层协议的多样性,掌握域名系统DNS,文件传送协议FTP,理解万维网WWW电子邮件,了解远程登录TELNET,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8)局域网的划分层次及划分方法

要求理解传统以太网,以太网的MAC层,扩展局域网,虚拟局域网。了解高速以太网,其他种类的高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重点是理解和掌握传统以太网,以太网的MAC层,理解扩展局域网,虚拟局域网。

9)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及分组转发机制

重点理解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广域网中的分组转发机制。了解异步传递方式ATM,X.25分组交换网,帧中继FR,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10) 网络安全问题及密钥密码体制

理解网络安全机制受到社会的关注,理解网络安全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用户资源不被滥用和破坏,二是网络自身的安全和可靠性,不致于因可靠性问题而失去服务功能。

11) 网络编程测试与相应功能理解

为了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设定一系列的网络原理与应用于的编程测试实验,有助于理解与之相关的原理与协议标准,要求较熟练运用c/c++/java/c#语言进行相应原理及协议的测试、编程和调试,掌握与考试内容相关的上机应用。

二、 考试要求

1) 本门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会覆盖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 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运用占20%。

3) 试题合理安排难易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为:2:3:3:2。

4) 本课程考试的题型,一般有填空、选择、简答、应用、编程等五种类型。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知识综合四》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考试科目:(考生可任选其中三部分作答,每部分50分):

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

发展经济学

第一部分 参考书目

1、迈克尔 P . 托达罗,斯蒂芬 C. 史密斯著,余向华、陈学娟 译:发展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3、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第二部分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发展经济学:基本对象、理论逻辑结构及其演变和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论证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1. 经济增长理论

2. 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影响经济发展的国内因素

1. 资本资源与经济发展

2.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理论

3.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 外部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理论

1. 利用外资与经济发展

2. 国际贸易战略与经济发展

第五章 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

1. 计划与市场控制

2. 工业化与城市化路

3. 农业问题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2. 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3. 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七章 制度与经济发展

1. 交易与交易成本

2. 制度及制度变迁

3. 制度与经济发展

第三部分 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

农村社会学

第一部分 参考书目

《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第二部分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 关于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一些不同认识

二、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

一、中国的农村社会调查

二、 早期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主要著述

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四、大力开展社区研究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 农村社会中的个人——农民

一、 农民与农村社会

二、 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

三、 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

四、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建设及其演变趋势

第四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一、 农村居民的婚姻行为

二、 农村家庭

三、 农村家庭网络

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

一、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

二、 当前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六章 农村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

一、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二、 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

三、 农村社会流动问题

第七章 农村社区

一、 社区及社区研究

二、 农村社区的起点及其特点

三、 农村社区的类型

四、农村社区发展

第八章 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

一、 社会问题概述

二、 农村贫困

三、 农村人口问题

四、农村社会控制

第九章 农村社会保障

一、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会义及其发展的简要历史

二、 加强在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状况

四、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第十章 农村社会变迁

一、 社会变迁概况

二、 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三、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第十一章 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 “发展”概述

二、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 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十二章 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

一、 农村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二、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途径与模式

三、 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

第三部分: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2、简答题;3、分析论述题

农村政策学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农业政策学》,谭向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章 导言

一、政策及政策科学

二、农业及农业政策

第二章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

一、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二、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内容

第三章 农业政策目标分析

一、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二、农业政策目标的具体分析

第八章 农业政策的制定

一、农业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二、农业政策制定的环境

三、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与论证

第九章 农业政策的执行

一、农业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与意义

二、农业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

三、农业政策的具体执行

第十章 农业政策的评估

一、农业政策评估的作用、主体及困难

二、农业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标准

三、农业政策评估的方法

第三部分: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

农业经济学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王雅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对农业地位的传统认识和新贡献。

2.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包括产权理论、农业家庭经营的客观必然性、农业家庭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的含义、基本原则及其功能。

3.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包括对现代农业的理解、现代农业的特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农业现代化的衡量指标体系、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措施。

4.农业市场化:包括对农业市场化的理解和衡量、我国农业市场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农业的市场化。

5.农业国际化:包括对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情况的把握和了解、WTO相关农业规则、农业标准化建设问题、农业竞争力的衡量和提高。

6.农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7.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农业集约经营问题、农业规模经营问题、人力资本及农业劳动力智力开发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就业问题、农业资金的种类、农业财政资金、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农业技术推广等。

8.农产品市场供求:包括农产品供给原理、农产品需求原理、蛛网理论。

9.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物流:包括农产品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和与农产品物流有关的现实问题。

10.农村消费市场:包括农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农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等相关问题。

11.农业宏观调控:包括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及内容。

12.了解和把握农业经济发展最新动态。

第三部分: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

管理学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管理学》,周三多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篇:总论

知识点: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科学管理理论,霍桑试验,商业道德,社会责任。

第二篇:决策与计划

知识点:决策的理论,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影响因素,计划与决策的关系,计划编制过程,战略性计划,计划实施

第三篇:组织

知识点: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的部门化,组织的层级化,授权,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第四篇:领导

知识点:领导与管理,领导权力,领导风格,领导理论,激励理论,激励实务,组织沟通,有效沟通

第五篇:控制

知识点:控制过程,有效控制

第三部分:基本题型

1、辩析题;2、论述题;3、案例分析题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第四单元考试科目《植物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1. 绪 论

1.1 植物保护的概念

1.1.1 植物保护的定义及其发展

1.1.2 植物保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1.3 植物保护方针和植物保护观

1.2. 有害生物对农业的影响

1.2.1 病原物侵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1.2.2 昆虫对农作物的影响

1.2.3 杂草对农作物的影响

1.3 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2. 植物病原生物与植物病害

2.1 植物病害概念

2.1.1 植物病害的发生

2.1.2 植物病害的症状

2.1.3 植物病害的类型: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2 植物病害的病原

2.2.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2.2.1.1 植物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定义、一般性状和主要类群

2.2.1.2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定义、一般性状和主要类群

2.2.1.3 植物病毒及其所致病害:定义、形状、理化性质、分类和命名

2.2.1.4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所致病害:定义、形状和结构、寄生性和致病性、主要类群

2.2.1.5 寄生性种子植物及所致病害:定义、寄生性、主要类群

2.2.2 植物非侵染病害的病原

2.2.2.1 营养失调

2.2.2.2 温度不适

2.2.2.3 水分和湿度不适

2.2.2.4 土壤次生盐渍化

2.3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和病害循环

2.3.1 侵染过程: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的定义和侵染过程的四个阶段

2.3.2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的定义和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2.4 植物病害的诊断

2.4.1 植物病害的诊断程序

2.4.2 柯赫法则的内容和其局限性

2.4.3 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复合侵染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要点

3. 农业害虫与螨类

3.1 昆虫的体躯构造与功能

3.1.1 昆虫的主要特征

3.1.2 昆虫的头部:头壳分区、触角、视觉器官、口器、头式

3.1.3 昆虫的胸部:胸部的构造、胸足构造及类型、翅的构造及类型

3.1.4 昆虫的腹部:腹部的构造、腹部的附肢

3.1.5 昆虫的体壁:体壁构造与功能、体壁的衍生物、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3.2 昆虫的生物学

3.2.1 昆虫的生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卵胎生和多胎生殖

3.2.2 昆虫的发育与变态: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和昆虫的个体发育

3.2.3 昆虫的世代与生活史

3.2.4 昆虫的主要习性:假死性、趋性、多型现象、食性

3.2.5 昆虫的休眠与滞育、假死性、趋性、多型现象、食性、群集性和迁移性

3.3 昆虫的分类

3.3.1 昆虫分类的意义及原理

3.3.2 昆虫的分目

3.3.3 主要目科的概述: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形态特征及习性、重要科及其形态特点

3.4 昆虫对植物的危害

3.5 螨类

3.5.1 螨类的形态特征:颚体、躯体

3.5.2 主要科的特征:叶螨科、瘿螨科、植绥螨科

4. 农田草害

4.1 杂草的起源与进化

4.1.1 杂草的起源

4.1.2 杂草的进化

4.2 杂草的种类

4.2.1 根据杂草的形态学分类

4.2.2 根据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4.2.3 根据植物系统学分类

4.2.4 根据生境的生态学分类

4.2.5 根据作物分类

4.3 杂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多种授粉与繁殖方式、传播方式多样、种子寿命长且有多实性和落粒性、种子的成熟度与萌发时期参差不齐、适应环境能力强、竞争力大

4.4 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与农作物争光、争水、争肥、争空间、降低农畜产品与质量、传播病虫害、加大生产成本、影响人畜健康、分泌他感化合物、干扰、抑制作物生长与发育

5. 植物与有害生物的相互作用

5.1 植物与有害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态学

5.1.1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5.1.2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5.1.3 协同进化

5.2 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5.2.1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

5.2.2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5.2.3 病原物侵染对寄主代谢的影响

5.2.4 植物的抗病性

5.3 植物对昆虫与螨类的抗性

5.3.1 植物对取食昆虫的物理抗性

5.3.2 植物对昆虫的化学抗性

5.3.3 植物对昆虫的诱导抗性

5.3.4 遗传抗性

5.4 农作物对杂草的抗性

5.4.1 作物与耕作措施对杂草竞争作用的防御

5.4.2 作物利用他感作用对杂草产生抗性

6. 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和预测

6.1 植物病害的流行动态

6.1.1 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6.1.2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植物病害流行的周年动态、植物病害的季节流行动态

6.1.3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空间动态的概念

6.1.4 植物病害及其介体的空间分布:空间分布的原因和类型

6.1.5 植物病害流行的影响因素: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

6.2 昆虫种群动态

6.2.1 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变动类型

6.2.2 种群的平衡与调节

6.2.3 种群数量变动的机制

6.3 预测的理论和技术

6.3.1 预测的原理

6.3.2 预测的分类

6.3.3 预测的一般过程

6.3.4 有害生物的主要预测方法:害虫的主要预测方法、植物病害的主要预测方法

6.4 杂草群落演替与种群动态预测

6.4.1 杂草群落演替:杂草群落演替的机制、不同除草剂导致农田杂草群落的演替

6.4.2 田间杂草群落演替的对策

6.4.3 杂草种群动态预测

7.有害生物的农业防治

7.1 耕作防治

7.1.1 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对有害生物的影响

7.1.2 耕作防治的优点

7.1.3 耕作方法的应用

7.2 抗性育种和抗性品种的利用

7.2.1 抗性育种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性

7.2.2 植物抗性的概念

7.2.3 作物抗病虫机制:生态抗虫性、遗传抗虫性

7.2.4 抗性的选育

7.2.5 抗性的合理利用

8.有害生物的物理防治

8.1 有害生物的趋性:趋光性、趋化性、昆虫性信息素、趋热性和趋湿性

8.2 物理防治技术:热力法、汰选法、阻隔法、辐射法、趋性的利用

9.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

9.1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9.1.1 农林病虫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巨大

9.1.2 过分依赖化学农药,防不胜防

9.1.3 农药对农产品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9.1.4 生物防治势在必行

9.2 生物防治的含义、范围

9.3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9.3.1 植物颉颃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9.3.2 农用抗生素

3.3.3 颉颃微生物的机制及作用

9.3.4 颉颃微生物的筛选与改良

9.4 害虫生物防治

9.4.1 害虫天敌的类群

9.4.2 害虫天敌的大量繁殖与释放

9.5 杂草生物防治

9.6 生物防治效果评价

10.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

10.1 植物化学防治发展历史与方向

10.1.1 农药的发展历史

10.1.2 农药的发展现状

10.1.3 农药的发展趋势

10.2 化学防治的原理

10.2.1 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10.2.2 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10.2.3 农药的毒性

10.2.4 农药的科学、安全使用

10.3 农药的剂型与使用方法

10.3.1 农药剂型加工的意义

10.3.2 农药剂型的种类

10.3.3 农药剂型的防治趋势

10.4 农药施药方法:喷雾法、喷粉法、其他施药方法、农药混用技术

10.5 常用农药品种: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10.6 抗药性的产生与克服

10.6.1 害虫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

10.6.2 植物病原生物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

10.6.3 杂草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

10.6.4 抗药性检测与监测

10.6.5 有害生物抗药性治理

11.植物检疫

11.1 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11.2 有害生物的检疫及处理

12.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12.1 有害生物防治的历史发展和综合防治概念

12.1.1 有害生物防治的历史防治

12.1.2 综合防治基本概念的提出

12.1.3 综合防治的实质

12.1.4 综合防治中主要防治措施及应用

12.1.5 综合防治的应用原则

12.2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应用

13. 植物保护与环境污染

13.1 农药使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13.2 新型植物保护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第四单位考试《作物育种学》科目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出版;

《植物育种理论与方法》官春云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出版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绪 论

基本要求: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基本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

难点: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第一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1、概念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 3、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4、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5、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6、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

第二节 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1、作物品种的概念 2、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节 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1、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成就 2、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第一章 育种目标

基本要求:了解育种目标的概念,制订育种目标的意义。

重点: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难点: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第一节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

第二节 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1、高产2、稳产3、优质4、适应性强,熟期适当5、适合机械化作业

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基本要求:掌握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特点。

重点: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

难点: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

1、有性繁殖 2、无性繁殖

第二节 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1、自交的遗传效应 2、异交的遗传效应

第三节 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1、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 2、作物品种类型 3、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第三章 种质资源

基本要求: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种质资源的保存、鉴定研究和利用。

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种质资源的保存。

难点: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第一节 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

1、种质资源的概念 2、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1、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1、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 2、种质资源的搜集 3、收集材料整理

4、种质资源的保存 5、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研究6、种质资源的利用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 2、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第四章 引种与驯化

基本要求:了解引种的基本原理、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

重点: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

难点:驯化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引种的作用

第二节 引种的基本原理

1、气候相似性原理 2、生态环境和生态型相似性原理

3、纬度、海拔及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

第三节 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

1、引种的一般规律 2、引种的方法与技术

第四节 驯化的原理与方法

1、概念

2、植物驯化的原理与方法

第五章 选择育种

基本要求:掌握选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重点:选择育种的特点,选择育种的主要技术环节。

难点:选择育种的主要技术环节。

第一节 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选择的意义 2、选择的基本原理 3、选择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性状鉴定的方法

1、性状鉴定的作用与原则 2、性状鉴定的一般方法

3、性状鉴定的一般记载方法

第三节 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1、选择育种的意义 2、选择育种的特点

第四节 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 选择育种的方法与程序

1、主要技术环节 2、选择育种的一般程序

第六章 杂交育种

基本要求:掌握杂交育种的意义、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重点: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和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难点: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

1、杂交育种的意义 2、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

1、杂交亲本选配工作的重要性 2、杂交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 杂交方式和技术

1、杂交方式 2、杂交技术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1、系谱法 2、混合法 3、派生法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1、杂交育种程序 2、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第七章 回交育种

基本要求:掌握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回交育种方法、回交的特点。

重点:回交育种方法和回交的特点,回交的用途。

难点: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

第一节.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1、回交育种的意义 2、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

第二节.回交育种方法

1、亲本选择 2、回交育种程序及要点 3、回交育种的灵活运用

第三节.回交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1、回交育种的有利性 2、回交育种的局限性 3、回交的用途

第八章 杂种优势利用

基本要求:掌握杂种优势的概念、配合力的概念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杂交制种技术。

重点:杂种优势的概念、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杂交制种技术。

难点:配合力的概念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概念和表现

1、杂种优势的概念 2、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 3、杂种优势的度量

第二节 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

1、显性假说 2、超显性假说

第三节 杂交种品种的选育程序

1、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 2、亲本选配 3、配合力及其测定

4、杂交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5、杂交种品种类型

第四节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杂交制种技术

1、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 2、杂交制种技术

第九章 诱变育种

基本要求:诱变育种的特点。

重点:诱变的方法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程序。

难点:诱变的方法。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特点

第二节 诱变的方法

1、物理诱变 2、化学诱变

第三节 诱变育种的方法与程序

1、处理材料的选择 2、处理部位的选择 3、诱变处理后的选育

第四节 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

1、衡量诱变效果的指标 2、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

第十章 远缘杂交育种

基本要求:远缘杂交的概念、意义和作用、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重点: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难点: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

1、远缘杂交的概念 2、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 2、远缘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 3、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第十一章 倍性育种

基本要求:多倍体、单倍体概念和种类、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

重点: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和种类、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

难点:产生单倍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 多倍体育种

1、多倍体的概念和种类 2、多倍体植物的特点 3、多倍体的育种意义 4、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

第二节 单倍体育种

1、单倍体的概念和种类 2、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 3、产生单倍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基本要求:掌握与抗病性、抗虫性有关的概念。

重点:与抗病性、抗虫性有关的概念;作物抗病虫育种的特点性;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鉴定方法。

难点: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作物抗病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1、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 2、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 3、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第二节 作物品种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1、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 2、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

3、作物抗病虫性的机制

第三节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1、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 2、基因对基因学说

3、作物抗病性虫鉴定

第三节 抗病品种的选育

1、抗源的收集和创新 2、抗病虫品种选育方法

3、抗病育种中的若干问题

第十三章 抗逆性育种

基本要求: 了解作物逆境种类,抗旱性、抗寒性的含义。

重点:抗逆育种的特点,抗旱性、抗寒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难点:抗旱性、抗寒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第一节抗逆性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1、作物逆境种类 2、抗逆育种的意义 3、抗逆育种的特点

第二节 抗旱性育种

1、抗旱性的含义 2、抗旱性鉴定技术和指标 3、抗旱品种的选育

第三节 抗寒育种

1、抗寒性的意义 2、抗寒性鉴定技术和指标 3、抗寒品种的选育

第十四章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基本要求:了解群体、群体改良的概念。

重点:轮回选择的方法、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

难点:轮回选择的方法。

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

1、群体改良的概念 2、群体改良的意义 3、群体改良的途径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原理

1、群体的概念 2、群体遗传学基因平衡定律 3、群体进化的动力

第三节 基础群体的建立

1、基础群体的选择2、基础群体的合成

第四节 轮回选择法

1、轮回选择的意义 2、轮回选择的作用3、基础群体的培育

4、轮回选择的方法

第五节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1、隐性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2、显性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第六节 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1、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 2、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

第十五章 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基本要求:田间试验和试验小区设计技术。

重点: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

难点: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

第一节 田间试验技术的重要性

1、田间试验设计技术2、试验小区设计技术

3、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

第二节 品种区域试验技术

第三节 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

1、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2、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

第十六章 种子生产与管理

基本要求:了解我国现行的作物品种审定组织体制和程序。

重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种子生产程序。

难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第一节 品种审定与推广

1、我国现行的作物品种审定组织体制和程序

2、国外现行的作物品种管理制度 3、品种的推广

第二节 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止

1、品种混杂、退化的涵义2、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第三节 种子生产

1、原种生产 2、良种生产 3、加速种子繁殖

第三部分: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 2、填空 3、简答题 4、论述题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第四单位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第四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经济学》(第十七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第二章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

第二节 需求曲线 第三节供给曲线 第四节 供求曲线共同作用

第五节 经济模型 第六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第七节 供求曲线的应用

第三章 效用论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第三节 预算线 第四节 消费者的均衡

第五节 价格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第六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四章 生产论

第二节 生产函数 第三节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四节 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五节 等成本线

第六节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第七节规模报酬

第五章 成本论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第二节短期总成本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第四节 长期成本曲线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一节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收益曲线

第三节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第四节 厂商的短期均衡

第五节 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第六节长期均衡

第七节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八节 市场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一节 垄断 第二节 垄断竞争

第三节 寡头 第五节 不同市场的比较

第十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一般均衡 第二节经济效率

第六节 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七节 社会福利函数

第八节 效率与公平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垄断 第二节 外部影响

第三节 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 第四节 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 GDP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 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五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公式 第六节 实际和名义GDP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五节 乘数论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 IS曲线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

第五节IS-LM分析 第六节 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第三节 长期与短期的意义 第四节古典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第六节 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七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第二节 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第三节 增长核算

第四节 新古典增长理论 第六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七节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第八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

第九节 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争论和共识

第一节 菲利浦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第八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三部分:基本题型

1、名词解释题 2、简答题 3、分析题 4、计算题 5、论述题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第四单位考试科目《农业信息学概论》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曹卫星. 农业信息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李军. 农业信息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Ⅰ、考查目标

《农业信息学概论》侧重于农业信息学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为农业信息学的基本概论、主要技术与方法及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农业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Ⅱ、考试范围

一、农业信息学的基本知识

考试内容:农业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国内外现状,农业信息学的学科基础,包括计算机基础和农学基础。

考试要求: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主要技术与方法。

二、 农业信息学的主要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考试内容: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3S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监测与诊断技术,模型与系统模拟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信息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服务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

考试要求:运用主要信息技术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农业信息的实际问题和案例。

第三部分:基本题型

名词解释题

简要回答题

综合分析题

关闭窗口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地址: 学校明德楼 106室 邮编: 417000 | 电话/传真: 0738-8227671 |

邮箱: rwkjyjsc@163.com

@2011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研究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