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首页基本信息招生考试财务资产收费人事师资教学质量学生服务学风建设学位科学外交合作其他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
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
当前位置: 首页>>基本信息>>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正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7-03-06 15:52     (点击: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地方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湖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大力推进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转型发展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第一部分  基础与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一)合格评估高水平通过。学校加强自评自建,构建起校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定期开展专项评估活动,加强学校办学状态数据库建设,实现质量监控的信息化和常态化,2012年,学校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二)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2011年,学校获得全国首批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获得了农业硕士招收培养资格。

(三)转型发展强力启动。制定了《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确定了第一批4个系(院)开展转型发展试点,立项了14个校级重点教改项目研究转型发展。学校转型发展得到了娄底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理念基本树立。

(四)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每年招收人数稳定在4000左右,在校生人数由2011年的13640人增加到现在的15650人,其中本科人数从12965人增加到15264人,专科人数从675人减少为386人,研究生从2012年开始招生的21人增加到65人。

(五)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由35. 6 万平方米 增加到39. 1 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6619万元增加到11719万元,馆藏图书从97万册增加到116.5万册。

(六)学科专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学校新增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湖南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通过复核的省级精品课程6门、立项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本科专业从36个增加到45个。

(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45人、英才支持计划人才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5人,正高75人,副高277人,博士64人,硕士580人。

(八)人才培养质量上了新台阶。5年来,学生在学科竞赛与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国家一等奖9个、国家二等奖13个,省一等奖88个、省二等奖136个;本科毕业生最终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在同类院校中处于较高水平;学生考研录取率10%左右。

(九)科技工作实现了新突破。5年来,我校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5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89篇,出版学术著作27部;科研立项512项,进校经费共计2156万元,农田杂草防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十)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成绩显著。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校企合作的正阳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共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150多个,资助金额130多万元,学校先后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示范校湖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等荣誉。

(十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干部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中层干部日趋知识化、年轻化,教职工待遇持续改善,以绩效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

(十二)党建与平安校园建设全省领先。学校连续6年获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连续5年获湖南省平安单位,学校成为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文明单位。

十二五期间,学校抓住机遇,发展态势良好,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一是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凸显。学校人文科技融合,培养学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重学术、重理论,轻应用、轻实践的观念还比较顽固。三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严重不足,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四是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不高。学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与地方产业群相衔接的学科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五是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学生生活学习和实验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相继出台。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一系列难题。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等。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面临与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发展提出新挑战

国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等四大板块区域统筹发展,重点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三大支撑战略的实施。湖南充分发挥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娄底面临与全省先进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压力,作为湖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传统重化工业比重过大,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转型发展、完全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十分迫切;娄底提出了加速转型、奋力赶超五化同步”“三量齐升,统筹推进六大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幸福娄底的目标,在融城战略和娄底大道经济带建设等方面着力推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振兴实体经济等方面着力推进,这给娄底地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任务。

(三)国家出台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新政策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意见》、《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等文件都明确提出,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重点支持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我校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2012年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中初步明确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转型发展政策将成为我校发展新的机遇。

(四)同类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形势

十二五期间,一批同类院校经过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得到了提升,仅湖南省就有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5所学校升格为一本;省内外同类学校中有的占据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办学水平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长沙学院、江汉大学已经成为冠名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面对新建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吸引了100多所高校正式加入,吉林、安徽、江苏、重庆等省市都成立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联盟,黄淮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高校成了引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领头羊;湖南省确定了湖南高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战略,将湘南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纳入国家级试点单位;从省内本科院校的发展情况看,全省共有31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其中有18所办有硕士研究生教育,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应借鉴同类院校的成功经验。

第二部分  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突破,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创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技术型大学。

二、发展思路

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和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更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改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为着力点,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改革,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构建学校转型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转型发展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三、办学定位

(一)办学类型定位

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二)办学层次定位

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度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三)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实、应用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湘中、面向湖南、辐射全国。

(五)学科专业定位

建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学科专业,调整改造传统类专业,构建以应用型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四、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建立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学校向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变。

(一)学校事业总编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事业总编制控制在1200人左右,其中专业技术岗位75%以上,管理岗位15%以下,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专任教师总数达到850人左右,教授达100人以上,博士达200人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300人以上,外聘具有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兼职教师100人左右。

(二)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使本科专业数稳定在55个左右,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六大专业群。

(三)稳定本科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生稳定在16000人左右,在校研究生发展到300人左右;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新增硕士学位点3-5个。

(四)创新创业进一步加强。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结合文化产业一条街建设,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加大基建支持力度。

(五)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继续提升生源质量,力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与科技文化活动获奖在十二五基础上稳中有升,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鼓励学生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力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

(六)科研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力争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处于全省同类院校中上水平,力争科技服务与研发经费逐年增加,至十三五末年进校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其中横向经费1000万元以上,服务地方的显示度显著增强;实现十三五省级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有新的突破。

(七)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重点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新建教学楼1栋,学生实验实训中心1栋,学生宿舍1栋,学生食堂1个,做好学生冬暖夏凉工程,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

(八)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为实现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九)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切实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四季有花校园,进一步美化校园,办好明德读经班,继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树立周末剧场品牌,大力弘扬高雅艺术,办好海园读书论坛,打造书香校园,通过活动大力开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

(十一)加大平安校园建设力度。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加大人防、技防、物防投入,确保继续蝉联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湖南省平安单位称号。

(十二)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接受教育部门组织的审核评估,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十三)进一步凝炼学校办学特色。继续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现人文科技融合,创新创业结合,培养学用兼备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育办学特色。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一、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围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体系

1.打造特色专业集群。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建设现代农业专业群、电子信息专业群、先进制造专业群、新材料专业群、文化艺术专业群、现代服务专业群、教育专业群”7个专业群。

2.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准入与淘汰预警机制、专业调整论证机制、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停办淘汰社会需求不好的5个左右专业,新增专业15个左右,专业总数达到55个左右,对50%以上的专业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对100%的专业进行课程改造,力争在全校范围内打造3-5个品牌专业。

3.实施卓越计划。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个,着重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等专业人才,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校企合作开展课程教学10%的课程要由行业企业专家上课,学分比例不少于10%,确立10个左右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

(二)创新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4.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要体现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同时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6.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文理工等不同学科特点,按照专业培养对接岗位职业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根据专业能力要求确定知识点和知识单元,依照知识点和知识单元重构课程体系,科学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度;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结合行业企业开办10-15个行业企业冠名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7.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立项建设100门校企合作课程,使立项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实践应用结合的比率达到40%以上,启动并立项建设100门优质MOOC课程和200个研究生课程优质教学案例,立项建设并出版50本校企合作应用型教材;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

8.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改进学期分配结构,实行“2+16+ 2” 周的学期结构;全面推进学分制、专业辅修制和第二课堂素质与能力拓展计划;增加实践环节学分,设置专业导论课和综合课程,将素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科目标与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对应关系,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0%的课题要求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30%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到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完成,30%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由行业企业专家来进行指导,文科类专业可略低于该指标,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费标准。

9.大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14个重点教改项目建设。

(三)着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0.设立创新创业学院。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做好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整合学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1.支持创新创业立项。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使创新创业立项每年达100项,争取进入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达100项,重点支持50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努力使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50%,使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并获得成功创业的学生达到5%

12.支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每年立项100项。

1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争取实现学生自主创业每年100个,每年500人。

1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安排专门的教室,计算创新创业学分。

(四)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5.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

16.校企合作开展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

17.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围绕娄底传统优势行业和新兴行业,建立针对服务岗位的技能型联合培养人才基地30个。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服务地方能力

18.建立政校企全面合作关系。签署学校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提升高校服务能力。

19.建立职业教育联盟。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

20.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立项100项重点研究项目,开展服务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课题研究,开展前瞻性、预测性研究,攻克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提升娄底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设立社会服务孵化专项资金,鼓励学校专业院系与社会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接,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合作,着力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

(六)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21.加强国际合作。力争开办3个以上国际合作办学专业,启动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在学校确定的优势特色发展专业和重点培育专业中遴选100名左右教师到国(境)外大学进修深造;推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培养,建立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交流学生的遴选机制,完善交流学生学籍管理和学分互换机制;推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学习,探索跨文化教育生活体验,选拔500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力争累计招收留学生50人。

二、坚持科技兴校,着眼区域发展,全面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七)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22.以农田杂草防控技术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支撑,做大做强农学学科,力争在杀虫、除草等植保领域研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23.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核心,建设电子信息类学科群,打造娄底信息技术高地。

24.依托精品薄板及深加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精品薄板及深加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金属板材及深加工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粉体材料与电子陶瓷应用研究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整合化学与材料、材料成型与控制、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学科专业资源,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基础,建设能源与先进制造类学科群。

25.以湘中区域文化研究为特色,以梅山人文研究为核心,瞄准湘中近现代人才群体和梅山文化与旅游两个重点,依托区域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区域内相关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整合资源,建设娄底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促进文学、艺术学、教育学、旅游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等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彰显湘中区域文化研究地方特色。

26.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技术、农药学3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顺利通过验收,力争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立项稳中有升,加大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工商管理、体育和法律等申硕支撑学科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学科队伍建设,加大学科与学术带头人培养与引进力度。

(八)加强科技工作

27.科技工作有新发展。力争学校科研经费在十二五基础上实现平均年增幅20%以上,每年主持国家级项目5-10项,申请国家专利100件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00篇以上。

28.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确保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学科、“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处于先进行列。积极申报信息技术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争取在体育、艺术、机械、化工、材料等方向立项建设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以上。加大投入,启动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获得政府支持、联合企业共建工程中心和实验室2个以上,力争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1 2” 目标,力争新增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数量高于全省同类高校平均水平。

29.提升技术创新、开发、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各专业开展社会服务,建立服务社会评价机制,把各二级学院服务项目数量、服务能力水平作为目标管理重要指标。构建紧密对接地方的电子陶瓷、农业、农机能机煤机、信息等科技服务团队,瞄准省市区域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和公益性科技问题,承担一批省市重点或重大项目,开展重点攻关,产生一批具有原创性的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成果,力争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奖励5项以上。

(九)加强学位点建设

30.加强学位点建设。紧紧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内涵,继续加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建设,确保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点通过验收并获得授权;同时根据人才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适度调整和增设办学领域,逐步增设园艺、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食品加工与安全等领域研究生教育。继续加强材料工程、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体育和法律五个专业学位硕士立项建设点的建设,并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力争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23个。以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为依托,争取授权学术学位硕士点12个。

三、坚持人才强校,强化实践应用,全面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1.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力争到2020年教授达100人以上,博士达200人以上,面向全国引进教学科研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10人以上;着力培养教学科研骨干,国外送培40人;积极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加大外教聘用力度,拓展外教服务内容;根据学科专业的差异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需求确定职称评定数量,开展师资培训和引进,适当考虑教学和科研在职称评定方面的占比率。

32.着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出台相关培养政策,增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总量,在十二五期间100人的基础上,到十三五末,双师双能型教师新增200人左右,每年增加40人左右,总量达到300人,占专任教师的40%左右,并考虑文理工科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并逐步完善考评机制、激励机制、退出机制,激发教师们对实践教学、实践指导、实践能力提升的热情与实效。

33.推行人才柔性引进政策。聘请100名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或专兼职教师,引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4.重点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针对学校需要重点发展的学科专业(群),通过培养提高、国内外公开招聘、重大项目(平台)带动等多种方式,支持10个左右教学科研团队,由教学科研领军人才带领抢占学科专业制高点。

35.加强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进一步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各类执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鼓励并支持教师申报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有计划分批次选送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行业、机关部门进行生产实践、学习观摩、挂职锻炼、顶岗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生产、实习指导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业行业开展科研合作、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品创新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坚持科学规划,立足服务师生,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十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36.加快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在资源共享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功能调整;建设一批工程实训中心和文科实验室;立足于与企业广泛合作,共建共管共享实践教学平台,力争建设植物保护、生物质再生能源、食品加工、电商、艺术设计、陶艺等实习实训基地,立项建设50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基地达到130个,并使每个专业拥有3个以上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完成农林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和农科所科研基地征地工作及配套设施建设。

37.增加校舍建筑面积。力争新建教学楼学生实验实训中心各1栋,新建 10000 平方米 左右学生食堂1个,新建23000平方米学生公寓。

38.改善办公和教学条件。对图书馆中央空调、化学实验室等办公教学的设施设备进行维修。明确维修的主体责任单位。加强大型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

39.加强文献资料建设。每年生均新增纸本图书4册,新增数据库3个,到十三五末,数据库总量达到48个,纸本图书达到146万册。

40.关注民生建设。完成校舍冬暖夏凉工程,给学生公寓、食堂、教学与实验场所安装空调,热水进学生宿舍,完成学生宿舍的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完成北大门的建设,在阳光公寓附近的学院路上修建学校北大门。搞好家属区周边的美化和健身场地建设。搞好教学区和生活区停车系统的建设。依法依规提高教职工待遇。

41.建设美丽校园。打造梅花品牌,完成梅花校园建设,建设四季有花校园,改造毓师园,完成西校区校园道路改造。

42.完成文化一条街建设。将学院路建设成为文化产业一条街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

(十二)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

43.努力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开放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习惯、遵守信息社会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素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实现校园网有线无线双网覆盖,对100%楼栋进行有线网络覆盖,对重点公共区域进行无线网络覆盖;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建设校园网络安全平台,建设异地容灾备份机房,对数据中心进行备份;建设好学校数字化校园和校园一卡通系统二期工程;加强智慧型校园的建设,利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初步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五、坚持立德树人,主导意识形态,全面开展党的建设工程

(十三)着力开展党的建设

44.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握办学方向,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教工党支部建在教研室、课题组,学生党支部进班级、进教室、进社团,进一步创新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活动方式和载体,拓展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空间,推进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研究;严格发展党员程序,保证发展党员质量。

45.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好用好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干部;强化干部考核,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各类人员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以第三届党代会为契机,调整充实好校领导班子,围绕学校转型发展目标,调整院系设置,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46.不断加强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要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增强群众观念,注重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教师与学生的困难;学习和践行三严三实,敢于担当,坚决杜绝为官不为现象,严格执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47.不断加强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完善学校章程的建设与实施,进一步理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二级学院以及学术与行政的关系,探索开放型办学模式,争取政府、企业的广泛参与、支持,建立政校企合作、政企参与的大学治理结构,形成政校企共同参与的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机制。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系,落实各自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学校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积极探索在部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育人模式,在部分专业探索建立行业学院,创造条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学校二级学院担任副院长,建立政校企合作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专家代表成员比例不少于50%,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二级学院的二级学术委员会成员。

(十四)着力开展思想政治建设

48.继续保持思政工作全省领先地位。不断健全和完善思政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多层次、强活力、高效力的工作格局;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认真开展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按上级要求配齐配强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好每年一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加强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做好身边师生典型的挖掘、培育和宣传工作,努力构建和谐、魅力、活力校园。

(十五)着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49.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与责任追究制。坚持把厘清校院(系、直属单位)两级党组织领导班子责任、主要负责人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责任作为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的重点,把聚焦中心任务和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作为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的重点,把实行签字背书的责任报告制度、强化检查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等作为推进两个责任落实的重要保障措施。制定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惩处并重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落实校、院、科三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副科以上干部全员签订《廉洁履职》承诺书制度。二级党组织、各职能部门充分履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大合力,构建党风廉政建设与预防和反腐败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健全完善的长效机制,实现党员干部违纪犯罪率为零。

(十六)着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50.打造先进校园文化品牌。在十二五规划基础上,通过充分调研和认真论证,制定校园文化建设长年发展规划,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将诚信建设明德读经班区域文化研发文化产业一条街人文品梅花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等打造成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加强校园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的互动研究,做好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大文章,做大做强娄底书画院百人艺术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国藩园、标志性标牌、意象标识、雕塑群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继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体赛事并取得好成绩。

(十七)着力开展平安校园建设

51.确保校园平安稳定。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创建平安校园为中心任务,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校能力,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教师、学生权益。进一步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人防、改善物防、完善技防,做到校园监控全覆盖。加强校地联动,实行校警共建,积极争取娄底市委市政府支持,解决疑难问题,建设良好的周边治安环境。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学校领导带队检查督查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加强校园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管理,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及时排查隐患。力保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零发生、群体性治安事件零发生、恶性刑事案件零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零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零发生,确保校园平安稳定,确保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南省平安单位称号。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提升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始终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等制度建设,推动党建工作创先争优,提升党建思政工作水平,紧紧围绕学校转型发展和规划实施开展工作,为实现学校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创新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为学校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健全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机制,在坚持依法治校的前提下,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发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章程》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学校治理体系,在校院二级管理制度、二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经费分配制度、职称评审制度、专业调整制度、双师型队伍建设制度、教师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等一系列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确保转型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优化学校管理职能部门设置,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干部宏观管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落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目标考核制。进一步健全风险评估制度,把风险评估作为科学决策和决定、实施事关师生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活动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

三、多渠道拓展办学资源,为学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在保障学校基本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开源节流,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校园。积极拓展办学资源的获取渠道,以校地合作为抓手增强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学校转型发展,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转化和形成一支较大规模的主要从事应用型研究的专门队伍,致力于产学研合作,获得产业和市场的支持。着力开展实验室建设,继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资金支持;深度参与湖南省高校三个发展改革,通过项目申报获得资金支持;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工程、学校基本建设等方面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加强科研横向研究,争取进校经费。

四、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为学校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在以转型发展为主导的发展规划中,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细化子规划,各教学单位也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明确规划的主体和责任,设定具体任务和时间表,接受学校督查室的监督检查,把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和单位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学校职能部门要从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转变,采取积极措施,支持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体干部教师要认真体会,学习研讨,凝心聚力,形成共识,响应学校转型发展的决策,在规划实施和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对原有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要改变过去的传统落后的做法,要冲破因循守旧的思想藩篱,需要全体干部教师努力进行思想转型,以坚定的信念、创新的思维、开拓的勇气、务实的作风、勤勉的工作,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和规划实施。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学校地址: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氐星路 邮编: 417000 | 电话/传真: 0738-8325xxx   @2014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