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专业实验及教学条件

作者: 时间:2022-06-22 点击数:

1实验室建设

A、实验室队伍建设。学校历来重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植物保护专业实验室已经具备一支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师资队伍。本专业实验教学配备专职实验人员(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兼职实验教师19 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11人,硕士学位4人,博士学位14 人。整个实验教学队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教师素质良好,完全能胜任实验教学。

B、实验室设施及设备基本情况。植保专业目前共设有实验分室7个,1个湖南省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拥有2个省重点实验室:农药无害化应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杂草生物学及安全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农田杂草防控技术与应用。实验室总面积1776平方米,实验用房大小与布局规范合理,环境整洁,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仪器设备总值1192.7万元,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8台(套),其中液质联用(LC-MS)、气质联用(GC-MS)、荧光定量PCR仪、磁珠提取纯化系统、微波消解萃取仪、微芯片电泳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低温浓缩萃取系统等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总值676.27万元。另有智能温控大棚面积1120平方米,内设农业昆虫、植物病理、杂草防控与农药应用三个教学分区。除与农学专业共用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农业生态、土壤肥料、天然产物利用、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基础实验室外,本专业新建有7个专业实验分室,具体情况见下表,实验用房大小与布局规范合理,环境整洁,管理规章制度健全。

累计投入仪器设备经费415万元,其中2016年投入178万元,2017年投入16万元,2018年投入28万元,2019年投入25万元;另温室大棚投入168万。由于专业建设经费有保障,建设目标落到了实处。

14 植物保护专业新建专业实验分室

序号

建筑面积(m2

1

农业昆虫实验室

77

2

植物病理实验室

77

3

植保生物技术实验室

77

4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实验室

105

5

农药学实验室

56

6

杂草学实验室

77

7

标本室(昆虫、病理)

98

C、实验室运行正常。植物保护专业共开出实验课程 38门,按实验大纲要求,实验项目开出率达100%,其中33 门课程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占实验课程总数的86.84%。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努力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我们的目标不仅停留在满足现有的实验教学硬软件建设水平,我们积极创造条件,现拥有1个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拥有2个省重点实验:农药无害化应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杂草生物学及安全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农田杂草防控技术与应用,从而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也促进了本专业的发展。

2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实习是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专业实习的质量保证,我院历来十分注重实习基地建设。

A、2016年植物保护专业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后,本专业方向定位于有害生物防控和农产品安全控制两个方向。为了承担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教学任务,2016-2019年我院在考察了本地为主、外地为辅的多家植保相关企事业单位后,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初具规模的情况下,有待进一步拓展,实习教学教改力度有待全面加强。基于这一认识,先后建设了湖南万家丰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海利集团、湖南田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大方植保有限公司、湖南瑞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双峰县农丰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双峰县鑫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双峰县洪山殿贤才果树专业合作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实习基地、广东农科院果树所、娄底植保站、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九耳金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B、按照本专业的培养方案(2016版),我们制定了《植物保护专业见习、实习大纲》,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开展见习、实习工作,并且定期开展实习检查,切实保证实习效果。16级植物保护专业的35位同学分别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实习基地、湖南瑞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农科院果树所、娄底植保站、大方植保公司、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进行毕业实习。通过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课外实践活动,同学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植物保护教研室建立了一支成员组成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践队伍,熟悉生产环境、认识病虫草害教师团队。实习单位也安排专门的老师对实习学生进行专业、生活指导。学院成立了以院领导牵头、一线教师、专业老师组成的督导组,对实习教学进行全过程检查。学院和教研室逐步完善一套科学、公平、公正的实习考核方式,根据实习单位意见、实习带队老师意见、实习报告等综合因素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

3教材建设

A、本专业有教材建设规划,选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专业水平较高。我们制定了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由主讲教师、教研室主任、院领导层层把关,努力改革传统陈旧的教学内容,坚持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其中90%以上的教材来自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名牌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占50%,近三年出版的教材占总数的20%。

B、在本院加强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的同时,鼓励骨干教师结合专业实际和教学需要主编实验教学讲义;鼓励教师积极钻研教材、教学、教法,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积淀教学成果。近4年来本教研室教师主编或参编的专业教材有:2016年金晨钟主编《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原理与实践》,2017年曾智副主编《生物工艺学(第二版)》,2017年胡一鸿主编《设施农业技术》,2017年胡一鸿主编《水稻种衣剂应用与研究》,2017年金晨钟主编《常见园林植物》,2017年李姣主编《中国生物灾害评估》,2018年胡一鸿主编《紧压绿茶的加工工艺与标准》,2018年周芸芸(副主编)《神农架金丝猴生境和遗传多样性研究》,2019年曾智参编《食用菌栽培》、金晨钟参编《农药科学合理使用》。

4 信息资源建设

A、图书资源及数字资源基本满足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舍总面积27230平方米。纸本图书1339059册,电子图书及期刊4430044册,中外电子期刊38800种,中外纸质期刊808种,报纸82种。有清华同方CNKI、Next-lib、Stethoscope、Special-sci国道外文数据库等大型电子期刊数据库9个,其它类型专题数据库27个。设各类图书借阅室8个,自修室8个,现刊、过刊报纸、外文、工具书及电子阅览室7个,阅览座位2150个,电子阅览室电脑终端100台。图书馆使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ILASII,具有图书采访、编目、公共查询、流通外借、用户管理等多项功能。同时,建有图书馆资源移动服务系统,与OPAC系统集成,支持各种移动终端包括多种型号手机、IPAD等,实现馆藏纸质文献的移动检索和电子文献的一站式检索与全文移动阅读。

B、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学院和植保教研室利用数据管理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分类学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对植物病理和植物保护的大量资料和文献进行有效的综合、保护和分析,使人们意识到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主要包括各种植物真菌种类分类鉴定和植物病虫害种类分类鉴定等。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收集与整合,通过老师与学生的自主创新与积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协作与参与,可以及时

补充、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课程知识面,使教育教学质量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人才培养规格企业和社会的职业要求保持一致。

2)借助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先进计算机软件与技术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加强直观教学,解决专业课程中枯燥难懂的理论教学难点问题。

3)模拟仿真实践系统,克服季节衔接障碍。充分利用投影仪、电视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实践系统,以解决教学环节与季节脱节的矛盾,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C、积极开发网络教学优质资源。农生院资料室也有植保专业图书资料1100余本,专业课教学参考文献及资料使用效果好。本专业教师都按教材和大纲要求制作了电子教案和课件,并且90%以上的课程采用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辅助教学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2016年我院的“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经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正式立项建设,本仿真实验室秉承 “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以虚补实”的理念进行建设,利用虚拟仿真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实现传统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任务,形成虚拟仿真与传统实验实践教学相互补充的本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现已建成1个虚拟仿真体验室和1个在线仿真实验机房。

地址: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学院路422号   邮政编码: 417000 联系电话: 0738-8326774(传真)  联系邮箱:772612626@qq.com

©2018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娄底市农业科学研究所